唐卡艺术对嘉绒藏族的影响


 

嘉绒藏族与唐卡

    嘉绒这片美丽的土地是远古祖国大西南横绵千里,关隘重叠,也就是红军长征后,享誉世界的“雪山草地”。就是沿毛主席《长征》诗词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沿岸崇山峻岭,天险峡谷的天然屏障,一道横空出世,天造关隘,锁定连接着祖国东西的锁链地带,既是昔日唐蕃界地,又是西南古代母系社会巨大王国——东女国地域,至今保留浓郁的女性社会风俗地,不仅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倾尽国库两打金川之地,又是红军长征路上建立革命根据地最久,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格勒德萨政府的地方。仅从这些历史风起云涌的事件和藏族原始本波教二代祖师,与宗喀巴同时代齐名,曾互拜赞颂对方为尊者的严美·昔拉降参出生故地,清列为四大皇庙之一,主持堪布由雍和宫选派,皇帝册封担任的大金川——广法寺。那可是统领嘉绒十八土司政教中心寺庙,起着历史上治藏安康重要地位作用。为此,这里是祖国大地连接东西文化的走廊,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地,自然作为藏文化之宝的唐卡艺术在这里也得到极大发展。

    公元七世纪初,在逻些(即今之拉萨古称和今藏语称地名)建立了一个实力较强盛的吐蕃王朝。吐蕃兴起之初统一了苏毗、羊同、多弥等众多西羌和西戎部落。吐蕃雄起后向东进,今四川西北部地区诸羌、戎部落先后臣服于吐蕃,接受吐蕃的统治,并逐渐接受了吐蕃文化和宗教民俗。吐蕃军队镇守各地(今嘉绒藏区全部地区属当时吐蕃驻军地区)并同当地土著居民通婚,世居其地。在唐蕃征战后,唐蕃会盟,并和唐王室联姻,结成历史上著称的”舅甥亲谊”后,今嘉绒地区在原吐蕃屯驻大军的情况下,又先后从西藏不断迁移阿里,琼布地方移民来,这样就同当地世居民族互相渗透和融合同化(根据嘉绒藏族地区各土司的传说,基本上其祖上都是来自西藏的。今理县杂谷脑和马尔康梭磨土司相传其先祖都是其唐文宗时代,吐蕃大将维州刺使悉怛谋之后裔。清同治《理番厅志》载: “杂谷安抚司,其先吐蕃维州刺使悉怛谋裔也。唐文宗太和五年清以维州内附,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闻于朝,宰相牛僧儒谓中国不可失信夷锹,命还之。吐蕃遂戮怛谋,据维州如故。

后德裕入相,白其冤,赠怛谋右卫将军,官其子孙。大中时复内附;节度使杜宗纳之,世授职,为土官前明授安抚司同知。清康熙十九年桑吉朋归诚,仍授职领印信。”而“梭磨土司”,始祖“囊索沙加布,杂谷土司桑吉朋三子“;卓克基土司,始祖“良尔吉,桑吉朋次子”。党坝、松岗二土司始祖相传为出于杂谷土司。其他还有诸多嘉绒土司,多相传源出于西藏琼部等地)。由此可见,今嘉绒地区自唐蕃征战以来,多为吐蕃管辖,从元代归入中华版图。其地先民同吐蕃士兵和迁徒移民互为融合,形成具有藏族文化习俗为主,并保持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群体,即藏族的一支系。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至今已经有1300年多的历史,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画派(卫藏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青海地区)的热贡画派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青直画派)。而这各画派又汇集流传嘉绒藏区,无论是寺庙建筑,或室内装饰,经堂布置,画壁绘描等等,都沿袭继承了唐卡艺术手法,而且还把唐卡艺术手法用在寨落布局的建设,山川美景的描绘,在寺庙经堂中除继承传统唐卡艺术装饰外,从建筑布局至壁画,雕塑都有唐卡艺术手法吸收的新创意。

传承必须交流融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原本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数千年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强固的必然纽带。这种民族意识的总合便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特有个性和征徽。回顾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民族具有坚韧无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容纳百川广阔胸襟。因此,它既能经受历史大潮的冲击,傲然于世界,又能适应时代所变革、丰富发展自己。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在国家尚未诞生的时刻,孕育中华民族的沃土上,主要分布着三大人类集团:处于黄河中游的是华夏集团,有黄帝、炎帝、尧帝、舜、禹等著名首领;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的是东夷集团,有太吴、少吴、蚩尤等著名首领;位于江汉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是苗蛮集团,有灌头等著名首领。除此之外,黄河上游还聚居着氐羌和戎族与夷人集团,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还有百越集团等散居民族和人群)

    就以上这些人群的形成而言,已是从远古氏族走出来,即从血缘走向地缘,由氏族变为部落和部落联盟,尔后逐渐形成为民族,再由多民族组成地域联盟的国家体制。作为从氏族以来所形成个性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学习融合为新的文化体系,并成为一个民族耐以生存发展的命脉,指弓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兴衰起伏,武装着一个民族,乃至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支撑。

    唐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瑰宝,要传承和发扬光大下去,也必须是在交流中发展继承。这一道理,尤其是在去年,文化部杨志今部长一行来到我们雪山草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建的革命根据地金川县的广法寺,进行考察指导“四川省文化藏区行——汉藏文化交流工作”中给了我们巨大的启迪和教育。唐卡艺术,作为藏文史料记载的正式出现,我们可在五世达赖著《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的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像时,作为装藏放在神像里了。”最早出现“唐卡”这一词汇的史料,是在1 2世纪左右成书的藏文典籍《巴协》,其中对桑耶寺建筑有如下描述:  “所有塑像都与密乘所说相符。总共有塑像七十九尊,经部续部的传承画像十四部、柱子一千零二、大门三十六、小门四十二、大梯六、大钟八、大丝缎唐卡三……”书中所提“大丝缎唐卡三”,为我们提供了“唐卡”出现的文字依据。虽然《巴协》书中记载的三幅大丝缎唐卡已不存在,但我们可从同一时期的吐蕃壁画及敦煌藏经洞里的帛画、布画来对应它的风格,并从以后的古格城堡中找寻它的去向。按此脉络寻觅,在我们嘉绒藏区,唐卡艺术已溶入民风民俗及自然环境保护,同多民族文化融汇。例如在嘉绒藏区大神山墨尔多寺院的壁画和唐卡中,居然画中有二十四孝图,在朝山图中不仅有佛儒道神像相聚共容,而且朝山者不是单一民族,是多民族和谐共拜群体。又如各地的朝山会,在朝山会上是要举行大型的“煨桑”仪式,  “煨”就是焚烧的意思, “桑”指的是用桑树枝扎成的草

人和草马。仪式开始后,当地德高望重的活佛念着经文带领一队喇嘛抬着草人草马,向天空抛洒着表示吉祥的“龙达”,吹着长短唢呐、法螺,敲着铜锣、铜鼓,围着锅庄坪绕场一周,然后把草人草马抬到山脊焚烧。当地的嘉绒藏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虔诚地唱着朝圣的歌曲紧随其后。这种场面也有绘制成唐卡传世的(在这样的朝山会上,当地群众都不约而同的穿上了节日的盛装。

嘉绒藏族的服饰颇有特色,除了腰肥,袖长、襟长以外,还佩戴一系列附加装束,以及各式各样的镶有珠宝、金、银的腰佩。嘉绒藏族男青年头戴毡帽或者自制的皮帽,身着大领衣,胸前挂银制嘎乌(内装有佛像经文的护身佛盒),腰间佩有火链、腰刀,脚穿自制的皮鞋。女青年们头搭黑土布帕子,边上绣着各种花纹,顶佩珊瑚珠,发辫有金、银、松石辫箍。腰系有绚丽花纹的腰带。脚穿自制绣有花纹的精致布鞋。在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藏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今旅游开发也有创意用唐卡艺术制出作品,深受中外游客喜爱。还有嘉绒藏戏和嘉绒锅庄舞是在祭山活动中必须表演。

每当活动达到高潮时,能歌善舞的藏族群众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纷纷跳起舞步平稳雄浑的大锅庄舞和舞步轻巧明快的小锅庄舞,人们载歌载舞,传递着喜悦、幸福和吉祥。尤其是嘉绒藏戏的面和化装,是神人结合,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容,而且这些舞蹈和戏剧都有唐卡或壁画所制作传世可查,就其画面和内容已经有多民族元素。为此,我认为唐卡艺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是可贵,将其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就必须是交流融合,与时俱进,才能有传承价值和再生力。例如嘉绒藏戏,在嘉绒藏区历史悠久。

据资料记载,唐玄宗四十三年(755),促浸部落(今阿坝州金川县)第二十五代首领克窝崩尔甲和促浸夏骁色康庙著名法师赞巴兰卡,为举行勒乌围土司宫殿和雍忠拉底寺落成大典,精选当地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了藏戏戏班。唐顺宗元年(805),嘉绒藏戏得到著名藏族语言文学、编译大师毗卢遮那的推广。而且在我们嘉绒藏区唐卡中,有所改进和融入地区特征的坛城图、六道轮回图、九宫八卦图、二十四孝图、以及传统继承的传记画: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等。这些壁画往往用几十以至几百幅连环画面,表现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有肖像画: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还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有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在风俗画中包括:壁画中还有许多画面,表现了嘉绒藏族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旧广法寺主殿壁有一组庆贺图的歌舞画面里有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场面非常热烈,以及赛马、射箭、摔跤、抱石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和嘉绒屯兵出征羊峒和抗英战争等。特别是在本波教大师严美昔拉降参出生地的嘎达神山悬空庙保存的明代壁画中有大师弘法济民图案。又在建筑画中,除有古代建筑壁画,也还有嘉绒民居寨落图等。这些集中反映汉藏文化交流融合史影的历史史实都用唐卡和壁画,在原广法寺庙壁画中记传了下来。为此,如果不与当地风情和世居民族习俗共融一体的继承发展,只把历史文化去搬用他人的移埴做法,那就难说他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唐卡艺术的现代化

唐卡是一种起源于青藏高原,并从寺院走向民间的、宗教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艺术。他伴随着藏传佛教一起走过了千年。由于佛教的兴盛带来了唐卡艺术的繁荣,各种唐卡艺术流派纷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化,最后形成前后藏画派、安多画派、康区画派和汉风画派;还出现了地区性的艺术绘画中心和流派等等。唐卡艺术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相生相依、彼此互补,共同经历着兴衰。随着藏传佛教的广传,唐卡焕发了新的生机。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金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藏地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所以,唐卡艺术对

自古地处汉藏界地的嘉绒藏区更是广纳博彩,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唐卡艺术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对生活环境的打造装饰等等。我们嘉绒藏区大渡河源头的丹巴甲居藏寨和梭坡石碉寨,以及大金川的耿扎藏寨和神秘仙境的索乌山景区还有本波教东方大道场——嘎达神山,在神秘自然景观中,人们建寺庙和碉楼,采用唐卡艺术手法点缀,构成一幅幅立体唐卡挂在大地上供人们享用。总的来讲,藏族唐卡艺术在7世纪随着佛教传人西藏而缘起,后来因佛教和苯教的斗争,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而走向低谷。直至公元1 0世纪以后,随着佛教的复兴而崛起,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并开始在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探索新的道路。直到1 3世纪萨迦时期,西藏唐卡艺术才趋于成熟,才真正在理论的指导下,在高僧、大德的参与下,以自身的艺术语言来进行有序的发展和向外传播。到1 5世纪,随着格鲁教派的创立,各种画派相继诞生,创作思想极为活跃,涌现出一批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唐卡大师,使唐卡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而唐卡艺术的兴旺盛世是在1 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由于各种画派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并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唐卡艺术达到空前的繁荣兴盛和传播。

    2 006年唐卡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我们嘉绒藏区大有继承和发扬光大势头局面。特别是结合旅游市场的开发,最新唐卡的市场繁荣,许许多多唐卡珍藏品经复制上了市场。博得中外游客的喜爱和收藏,更有用唐卡艺术绘制和挑花刺绣的嘉绒服饰头帕手绢等等,成为旅游盛销纪念品和文化艺术品,从而产生组建以唐卡艺术风格的艺术继承发展的——藏羌绣文苑,并走向内地大城市和产品已走向世界。

    我以为对我们藏区而言,尤其是旅游和文化市场什么产品行情最好?想必非唐卡莫属,唐卡凭仗本身的优势,是珍藏者们喜爱的对象,特别是最具民族个性特色的东西,才是世界所需要和值得珍藏的真宝。相信在国家如此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唐卡艺术,将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