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方面军在四土地区的经历——第八节: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

一  百丈关决战

1935年11月13日,中纵队及右纵队四军计15个团,向朱家场、太和场发起猛攻。16日,直下邛崃、名山大路上的重镇百丈。当天下午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由于敌军沿邛名公路纵深配备,碉堡林立、兵力集中,红军前进受阻,遂将主力向百丈左右靠近。以九十三师围攻名山,三十二军向名山至洪雅的大路突击,吸引邛崃方向的援敌出动。

19日拂晓,川敌十九旅从东、北、南三面同时发起进攻,拉开百丈决战的战幕。百丈决战是红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南下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战后,红军遂以巩固天全、芦山、宝兴、丹巴地区为中心任务,发动群众渡过严冬。当地人口稀少,粮食、布匹、棉花无继,兵力扩充有限,敌军重兵压迫,战斗不止,加之十年罕见的大雪,红军处境日趋艰难,兵力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4万人。广大指战员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南下方针的错误。

面对现实,张国焘不得不承认难以在此与敌长期周旋。1936年2月初,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在芦山任家坝红军总部召开会议,研究制订出《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其纲领为:“我军为继续扩大南大胜利,扩大民族统一战线,更加有力的策应二、六军团行动,并取得在广大地区的运动战中粉碎蒋介石卖国军,决以一部攻邓生、跷碛、达维、抚边钳制南、东两方之敌,主力迅速向西增进取得道孚、炉霍、康定一带地区,以便尔后之发展。”根据计划,红军于2月15日后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宣汉地区,再次翻越夹金山,经达维、懋功、丹巴向西转移。

就在张国焘的南进方针在军事上已碰壁,四方面军处境艰难时,而党中央北上方针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获得一系列战斗胜利,站稳了脚跟,陕北新局面已经打开。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支持,党中央对四方面军的关怀和对张国焘的斗争,使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面对挫败和胜利两种事实的教育。要求维护党的团结及北上会合党中央的呼声不断高涨,加之朱德、林育英等人积极促进。各种因素汇成一股巨大力量,有效扼制张国焘分裂主义继续发展,使其不得不放弃南下,西进计划,准备北上。

二 红四方面军转进康北

根据《康道炉战役计划》,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兵分三路,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道孚、炉霍地区进军。刘伯承、李先念率三十军八十九师先行,为全力开路。红军总部与方面军总部从宝兴出发,随第一纵队(三十军、四军、五军及九军二十九师)行动。先后翻越夹金山和折多山二座大雪山。3月15日,总部机关抵道孚,随后进驻炉霍。三十军进而占领西康东北重镇甘孜。四军经炉霍向西南疾进,攻占瞻化。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及九军二十五师分别由丹巴、道孚南下,钳击泰宁。三十二军及九军二十七师在懋功以南完成掩护主力转移任务后,跟进道孚、炉霍。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在宝兴南关、大垭口多次与追敌激战,溃敌2个团,完成后卫任务后,亦从懋功、丹巴、向炉霍地区转移。至四月上旬,红军控制了东起丹巴西至甘孜、南达瞻化—泰宁、北连草地的大片地区。这带原属刘文辉的势力范围,也是以藏民为主的藏汉杂居地域。在此,四方面军总结前期在大、小金川、阿坝、若尔盖等藏区的经验,很好地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尽量通过和谈,令当地土司、喇嘛停止武装抵抗,采用借贷方式,取得急需的军用物资。只有对坚持反动立场、顽固抵抗者才以武力解决。期间与德格土司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得到灵雀寺、寿灵寺、甘孜寺三大喇嘛寺和瞻化土司等民族上层人士的支持和拥护,使红军具有较宽松的生存条件和整休时间。

三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

早在3月初进占道孚时,总部即指定由李先念、何长工、李天焕、曾日三等人组成粮食委员会,负责全力筹集粮食和牛羊肉。要求达到以供全军15日所需量,以备北上。然而由于转战于滇西北地区的红二、六军团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拟北向与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进,因此,四方面军暂停于道孚、炉霍地区,等待、接应二、六军团。四月中旬,四军及三十二军一部由道孚南下,阻止敌李抱冰部堵截。16日占东俄洛,19日逼近雅江,守敌逃窜。三十二军在追击中歼敌一部,占领雅江继而占领西俄洛,将康定之敌阻于雅江以东。此时二、六军团正从丽江一带向川康边的中旬、稻城方面进军。

5月,红一方面军结束东征,回到陕北开始西征。25日,党中央致电四方面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四、二方面军迅速北上的战略方针:“目前议事日程上的具体任务是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红军西渡后,向陕、甘、宁发展,策应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猛烈发展苏区……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宜趁此十分有利时机与有利气候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6月间,因两广事件发生,敌军南调,甘南空虚。25日,根据形势,红军总部决定乘虚出岷州地区,横扫王均、毛炳文部,向甘东发展。随后将部队分为左、中、右3个纵队,作出向松潘、包座一带前进的部署。同时,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全军全力开展迎接二方面军(二、六)军团的组织准备工作,要求大家动手纺毛线、织毛衣,慰劳二、六军团的兄弟。徐向前更是强调:“红军是一家人,我们和中央红军与二方面军的关系,好比老四与老大、老二之间的兄弟关系。上次我们和老大的关系没有搞好,要接受教训。兄弟阐于墙,外御其侮。吵架归吵架,团结归团结,不能分家,现在老二就要上来,再搞不好关系,是说不过去的。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方针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团结,一致对敌。”

6月3日,六军团的先头部队16师与四方面军的32军在理化(今四川理塘)南甲洼会师。27日,萧克、王震率六军团与四方面会师于甘孜。7月1日,贺龙、任弼时在甘孜绒坝岔会见朱德、张国焘。

6月28日,张国焘、陈昌浩、李卓然发布《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政治命令》,按照原定的北进部署,二、四方面军分三路纵队陆续开拔:集结在炉霍地区的九军、四军十二师和独立师、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及方面军总部为中央纵队,由徐向前率领,于7月2日出动,经壤塘、查理寺、毛儿盖向包座前进。集结在甘孜地区的四军十师和十一师、三十一军八十八师、三十二军(会合后即编入二方面军)及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朱德率领,7月3日经东谷、西倾寺、阿坝向包座、班佑前进。集结于绥靖、崇化地区的五军及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为右纵队,由董振堂率领,经卓克基、马塘向毛儿盖、包座前进。红四方面的战士顶烈日、战饥疲、越高山,第三次过草地。经近一个月的跋涉达到包座地区。

1936年10月,由董振堂率领红五军(1936年1月由红五军团和三十三军组成的红右纵队)从绥靖、崇化等地出发经马尔康、卓克基、马塘向毛儿盖、包座方向前进。这是最后一批撤离四土境地的红军大部队。

四 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

张国焘虽然在卓木碉会议后挂起“中央”招牌,但他也深知:这个“中央”完全是自封,并不合法。既未按党规党法,经民主选举产生,又未向共产国际报告,得到批准。那时,中国共产党员是隶属共产国际的支部,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共产国际认可,方能生效。

1936年初,林育英(张浩)致电张国焘,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肯定中央北进路线是正确的,高度评价中央红军的英勇长征,这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无疑是当头一棒。这时,陈昌浩转变了态度,表示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孤家寡人的张国焘,被迫“急谋党内统一”。朱德、刘伯承等人趁机做其思想工作,要求消灭“第二中央”。为了给张国焘一个缓冲过期,组成西南局,直属共产国际中共代表领导,暂与陕北党中央发生横向联系。6月6日,张国焘在炉霍召开中央纵队(总部机关)活动分子大会,宣布取消他的党中央。”

7月27日,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任弼时到位后,即与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等人交谈,了解张国焘与中央发生分裂的经过,以使找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消除隔阂,促进党和红军的团结。经反复考证,任弼时向中央建议召开六中全会,邀请共产国际代表参会,从根本上解决了分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