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网站首页
嘉绒印象
文化动态
民风民俗
嘉绒锅庄
嘉绒唐卡
文化遗产
长征驿站
土司文化
嘉绒文化研究
旅游揽胜
文学艺术
红色记忆
长征路线
重要会议
红军长征遗址
马尔康三杰
红军长征纪念馆
红色文化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长征驿站>
红色记忆
2016-10-17
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第六节:筹集粮食
1935年是四土地区稀有的丰年,正值开镰收割季节,红军长征抵达。红一、四方面军在北进、滞留和南下时均在境内筹集大量粮草。当地百姓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支援红军粮食达二百万斤以上。
2016-10-17
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第七节:红军长征对四土地区的影响
当红四方面最后一批部队撤离四土地区后,国民党军阀与土司头人迅速勾结起来,对革命者和广大群众进行疯狂反扑。捕杀红军伤病员、失散人员,屠杀苏维埃成员和积极分子,制造白色恐怖,穷苦人又面临空前的灾难。
2016-10-17
老红军天宝、班玛初谈长征的艰辛——老红军天宝先生谈长征与解放四土
我已年过九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是长征和解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我的家乡“四土”,是指封建王朝册封土司制度的嘉绒藏区的梭磨宣慰司、卓克基长官司、松岗长官司和党坝长官司四个土司地区。 1935年春天,被禁锢得像铁桶一样的“四土”,传来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消息,这真是破天荒的喜讯传来。可是,在此之前,国民党政府和土司头人散发了大量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灭族灭教”……等谣言,一时闹得人心惶惶,不但土司头人上山躲蔽,连普通百姓也逃到山里,我所在寺院的僧众也随即躲藏起来(按照传统习俗,作为长子的我,当时在灌县读了三年私塾后,就进寺院当了一名小扎巴[即小和尚])。
2016-10-17
老红军天宝、班玛初谈长征的艰辛——一 段叫人追忆的岁月——流落老红军班玛初谈长征经历
1935年,16岁的班玛初和同龄的其他姑娘一样,爱唱爱跳,快乐地在田野里劳作,在山岗上牧牛,对自己的未来有过许许多多的幼想和憧憬。但常看见父母长辈的满脸愁苦,听见他们压抑的叹息,班玛初心中充满不解和恐惶。那年是罕见的风调雨顺之年,庄稼长势喜人,牛羊膘肥肉厚,人们脸上的愁云也慢慢散去。
2016-10-17
红军后人谈父辈——忆父亲(向军)
我父亲向荣,原名向忠吉,汉族,四川省通江县麻石区人,1933年参加红军,时年14岁,本书中已介绍了我父亲向荣参加红军的经历和大部份情况,所讲的经历和情况都是真实的,作为我是他的后代,根据父亲生前所讲的红军长征中的一些经历和后来的一些事情作一点补充,我父亲原名向忠吉(小名和尚),有兄弟二人,父亲哥哥,我们称为大伯,向志科(小名金狗),和父亲同时参加红军,大父亲3岁
2016-10-17
红军后人谈父辈——崇 高 的 品 德(张家康)
在解放初期,没有马尔康县城,现在的县城所在地是一片滥河滩,河滩边上大概是现在的阿坝州邮电局处是当时的马尔康寺庙所在地,寺庙边上有卓克基土司索观赢的小官寨,寺庙和官寨周围又有当时走贩枪支、盐米的商贩用帐篷搭建的集市,其余都是乱草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街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