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转战阿坝
红军在阿坝州境内一下两上,纵横五千里,辗转驻留16个月。战胜了强敌的围追堵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克服了内部的分裂主义倾向,实现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在长征期间,党中央共召开大小会议23 次,在阿坝就有11次。
党中央在阿坝懋功两河口(也就是现在的小金县)先后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着重研究了全国抗日问题。还讨论了组织问题,决定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委员,以统一两个方面军的指挥。会后分别发布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和《松潘战役计划》,为革命的方向点燃了指路明灯。
红军在阿坝还进行了土门战役、毛尔盖战斗、松潘战役、包座战役等大小数十次,给予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及顽固分子以沉重地打击。其中包座战役是徐向前指挥的,打开了红军北进的大门,他釆用围点打援战术,取得了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为红军北出甘南打开了通道,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险恶计划。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最险恶而又最难忘的战斗历程。
  红军先后翻越了虹桥山、巴朗山、鹧鸪山、夾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亚克夏山)、昌德山、打鼓山八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这些雪山险峻陡峭,空气稀薄,呼吸困难,行人缺氧,气候变幻无常。时而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冰雹雨雪,气温骤降;时而烈日当顶,骄阳似火。经过长途跋涉和频繁战斗,疲惫不堪而又缺衣少食的红军在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面前,尽管有许多战土累倒、冻僵而长眠在雪山上,红军还是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团结互助,不怕牺牲,胜利征服了人迹罕至的雪山天险。
   红军长征三次走过阿坝州境内的红原、若尔盖、阿坝县湿地草原,当年属松潘管辖,又称“松潘草地”。
红军过草地有三难:行路难、缺粮难、御寒宿营难;有三怕:怕掉队、怕中毒生病、怕踏进沼泽泥潭。草地气候非常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大风冰雹来去无常,天气变化特别大。长期断粮,战士们鸠形鹄面,异常憔悴,因饥饿寒冷而生病、许多红军战士口里含着野菜光荣牺牲在草地上。
北上驿站—马尔康
马尔康是红军长征“三进三出”的地方,这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红军在马尔康驻留期间召开了两次影响较大的会议,当时的会议遗址、毛泽东等领导人住过的房间、红军遗物、红军标语、红军树等都保留完好.
红军在马尔康境内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一是革命宣传。红军结合马尔康嘉绒藏区的风土人情、婚姻制度、宗教教义及土司制度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派出工作组深入到群众中进行民族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主张番(藏)回人民建立自己的革命自治政府,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联合红军反蒋抗日等。
    二是建立革命政权。这幅图是红军在卓克基的红色政权表,在马尔康县的13个乡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三是修整部队、筹措北上给养。当时,周恩来在病中,领导们也须要在卓克基作短暂修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还沿梭磨河骑马、散步,毛泽东还阅读了土司案头上的线装《三国演义》。几十年后,当年中央领导们栓马的白杨树,已参天入云、被誉为红军树,成为标志性革命文物。            
    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在小金的达维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九军第二十七师于193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经抚边、两河口,翻越梦笔山陆续到达卓克基,后经梭磨、马塘翻长板山去了黑水;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九师于6月下旬从理县胆杆寨出发,翻越鹧鸪山进入马尔康,散集在马塘、梭磨、卓克基一带。八月初,从理番翻越鹧鸪山进入卓克基一线的还有九十一师
   沙窝会议后,为贯彻北上方针,一、四方面军分左右路军北上,左路军九军二十五师、五军、三十一军的九十三师在朱德、张国焘率领下从卓克基出发,经大藏寺翻越卡尔古山于8月20日到达阿坝县。三十军二六二团驻梭磨,三十二军驻留在松岗,卓克基一线作全军后卫,就地筹粮、整训,做群众工作,准备北上。九军二十七师在党坝、抚边,三十三军在耿达,草坡,都逐步向卓克基一带收缩,结集。
   9月,张国焘命令红军南下,左路军从阿坝南下到马尔康脚木足,9月下旬,由阿坝南下的部队分两路:一路从下阿坝的格尔登寺出发,经安坝到达草登一带。在此留下一个团的兵力筹粮,其余部队经泽湾、斯拉尔底翻山至龙尔甲二查、干木鸟、木尔渣、到沙尔宗呷博,后经一百零八湾到脚木足孔龙、白莎一带。另一路从下阿坝的另一侧四寨沿北上的路线经大藏寺、龙尔甲一带,在大藏寺又分两部分:一部顺沙尔宗经脚木足大西、蒲志到达孔龙、白莎一带集结;另一部从大藏寺出发经大郎足沟回到卓克基、马塘、马尔康、松岗一带。右路军中的四军、三十军又从包座原路返至卓克基、松岗一线。
   10月5日,张国焘在马尔康脚木足村另立第二中央。7日,发布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略计划》,四方面军主力向大金川河沿两岸大举南进,相继攻占绥靖,丹巴、崇化、懋功;红五军、三十三军、九军二十七师一个团,驻守马塘、卓克基、梦笔山一线,掩护后方。张国焘总部于10月16日离开马尔康。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康北会师后,红军右纵队再次经卓克基北上。1936年7月10日,由董振堂率领的红5军,31军91师组成左纵队从绥靖、崇化出发经马尔康、卓克基、马塘,再经黑水向毛尔盖、包座方向前进,这是最后一批撤离马尔康县境的红军部队。
    红军在境内期间,前后途经马尔康的红军超过十万人次,平均驻留时间在半月以上,藏族百姓在生活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忍饥挨饿,支援红军的粮食至少300多万斤,牲畜万余头,其他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1935年是马尔康稀有的丰年,时令正值开镰收割季节,红军长征抵达马尔康,红一、四方面军北进、驻留和南下时均在马尔康各地筹集粮食,本真乡的百姓,勒紧腰带将自己所有的粮食支援给了红军。
    马尔康百姓不仅保证了境内数以万计红军的食粮供给,而且许多藏族群众和苏维埃成员积极主动筹集粮食,当向导、做翻译、掩护伤病员等,不少人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成都军区顾问组组长余洪远同志深情地回忆说:“马尔康的百姓对红军的贡献很大,红军长征时我率领几千人到那里筹粮,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卓克基政治局常委会议》
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卓克基官寨后,于1935年7月3日在卓克基官寨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家祥、秦邦宪(博古)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当前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藏族民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这是党中央在红军进入藏族聚居区后,专题对领导藏族等少数民族进行民族革命,使之成为中国革命的组成部分,对藏族地区实行革命的方针、政策作出的原则规定,成为民族地区进行革命运动的指南。
《卓木碉会议》
    1935年10月初,张国焘率红军从阿坝南下,总部迁入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白莎村白赊喇嘛寺,5日,在白赊喇嘛寺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史称“卓木碉会议”。参加卓木碉会议有: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罗炳辉、何长工、周纯全、曾六传、傅钟、李特、余天云、刘志坚等军以上干部四五十人。张国焘在会上攻击党中央“逃跑”,公然宣布另立“中央”。虽遭朱德等人抵制,会议在张国焘把持下还是作出了《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定》。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张国焘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公布了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决定,指出张国焘这种成立第二中央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并去电命令张国焘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卓木碉会议是张国焘权欲膨胀、拥兵自重,走出分裂党的最恶劣一步的历史见证。 
     脚木足乡位于脚木足河即大渡河上游河谷,河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粮仓之称。现存的卓木碉会址是一座重新维修过的白赊喇嘛寺,经常有游客前来考察这段长征中的奇特历史
  “北上”和“南下”之争,是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战略方针上的重大分歧。经过反复的斗争,最后以张国焘改变错误路线,红军重新走向团结胜利作了结论。